第一处是当年独立宣言成稿后,大家在某处打了个“ ^ "号,添上了两个漏掉的字母。现在,人们依然可以从《独立宣言》的原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“ ^ "号。不知道当年那五十六位精英是怎么想的,也许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有辱于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性,所以在加上那两个字母后;大家纷纷在结尾空白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。
第二处缺憾是《独立宣言》的原件字迹潦草随意,跟它本身无上的价值性相当不匹配。但是,当年那几十位胸怀全局、不拘小节、追求全美人民自由独立的精英们居然连想都不想就认可了它。
其实,对这份文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,它文字简约、篇幅不大,工整漂亮地重抄一遍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。想想现在连份普通的公文都要求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,那些先辈们怎么就毫不在意这一点呢? 是不是他们认为应该把宝贵的时可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呢?
《独立宣言》带着这两个永远无法修复的瑕疵流传了下来。当人们驻足其前,用并想象当年为了实现它的内容而战火纷飞的过程时,是不是还会有另一种感叹呢?完美无缺的文件不计其数,但有资格成为国宝的却只是风毛角。
形式再完美无缺究竟它还是形式,从长远来看,这几乎一文不值,因为能够决定某人或某事的高度与价值,永远只有其内容。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